以阿衝突的歷史,在我不太好的歷史觀念裡已經持續了不知道有多少年了
他們的世界跟我們生活是的世界好像在不同的星球一樣
完全無法想像....
但是看了一部又一部以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為背景的電影後,
我也漸漸建立起對那世界的同理心,開始學著不要再用美國主觀意識看他們的戰爭
不變的是....每一次看這個主題的電影,總是有揮之不去的沉重感

史蒂芬史匹柏用了1972年慕尼黑奧運以色列運動員集體被屠殺的事件作序幕
以色列政府派出暗殺小組狙擊黑色九月的重要人物
電影裡一直充滿了爭議性,沒有哪邊是對的,也沒有那邊是絕對錯的
在電影開始沒多久以色列的總理說了一句話:他們用文明的手段就會吃虧
雖然話中的對象是那些巴勒斯坦的恐怖組織
但是,其實現在很多的恐怖組織恐怕都是如此吧!

其實這部電影在很多小地方用了很多暗喻的手法
像是男主角始終站在一個廚具店外面等著他的線人
望著那個被黃色燈光烘托的高雅廚具...
在電影接近尾端的地方,線人跟主角說了句話:你也可以擁有一個家,即使他價值不斐
雖然電影裡的原句我記得不是很清楚
但是在講的就是他們對家的想望,不管是以色列人或是阿拉伯人都一樣
家代表一切,不論他們要花幾代的時間,花多少昂貴的代價
即使最後得來的只是一個荒無貧脊的土地,那都是他們的家
還有一個地方,是我沒注意到,但是網路上有人提出來
片尾鏡頭停在紐約的雙子星大樓很久很久,暗示的就是以阿的衝突到現在還是一直持續下去

整部片長2小時又50分鐘,有人說太長太悶
我覺得這部片絕對是悶的,這種議題的電影能求他有多開心阿?
但是這麼長的片長卻也可以清楚的表現主角從一開始單純的任務執行
到最後內心的掙扎,從對自己國家堅定的信念到最後開始懷疑怎樣做才是對的...
其實電影中間有個部份用有點黑色幽默的方式表現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相處的方式,
兩個敵對的團體一同處在一個"safe house",有點諷刺但是還是能找到奇妙的平衡點
以前我看了一部紀錄片,是一個以色列裔的美國人拍的
記錄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邊界地區的小孩,他們對對方其實沒有太多的敵意
甚至在安排下和雙方見面後還能有小小的友誼
是大環境的太多無奈,和太長久的仇恨造成兩個世界的對立
真的站在他們的立場看世界,我想我也沒辦法說那些恐怖份子的作法是不對的
試想如果你必須把斷手斷腳當家常便飯,把地雷區當作遊戲區
撿地雷當作打工,長大後能不對造成這些苦難的人產生仇恨嗎?

個人認為這部電影的編劇寫的很不錯,很多句子值得記起來的
除此之外整部片讓我險些想掉淚的地方就是主角從遠方打電話給妻小那幕了
“Remember my voice, I’m papa.” 讓人感覺到他對家強烈的思念
更表現了主角在整個任務裡感受的無力感,
還有他對是非對錯的疑惑在瀕臨崩潰
想要回到家人身邊尋求慰藉和安定感
很多的掙扎和脆弱在這幕裡傳達的很深刻
另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伙伴一個個被暗殺後,
他一個人在房間裡找不到能安穩就寢的孤獨
在黑色九月的重要頭頭一個個被他殺死後,
他也變成得睡在衣櫥地板上的可憐人了,
就是這麼諷刺的悲涼

慕尼黑是一部要多看幾次的電影,因為他的爭議性
也因為很多電影裡暗藏的一些寓意都須要在看完之後反覆在思考過
所以我還會在看過一遍,至少在多看一遍
相信會有更多的感觸

如果有人想要多看一些第三世界、以阿為背景的電影
推薦去看「烏龜也會飛」,也是一部看了會沉重一天的片子
但是多看過幾部這樣背景的電影,會有比較多的體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t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